第二章3

长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说话到位事半功倍最新章节!

    复杂问语就是这种利用“沉锚效应”,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人问者的圈套。如一个人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又死不承认偷过。这时审问者便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无论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隐含的“你是偷了别人的东西”这个错误假定中。

    要想恰当地回答好别人提出的问题,就要多动动脑子,争取摆脱“二难”问题的困境,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如果不假思索,凡事脱口而出,通常只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难于解决的问题和麻烦。

    6。不蛊直言绕个弯

    ——巧妙回避难题的技巧

    生活中还有一类问题,也是我们怎么回答都不对的,面对这样的问题,聪明的人通常会想办法巧妙地避开。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百兽之王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

    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了。

    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狮子又怒日:“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

    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但却老不开口。

    狮子急了,催它快说。

    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兔子正是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难于答复的问题,才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汉高祖刘邦就非常熟悉这种“回避”的技巧。

    项羽称王后,想谋杀刘邦。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你就说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去,你则以其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说:“臣遵旨。”

    刘邦的言语避开了项羽问话的前提,故意说对项羽忠心耿耿、“唯命是听”,从而使项羽找不到借口杀自己,为自己日后卷土重来保留了机会。

    为了保全自己的某种利益,你可以设法避开这类难于应付的问题。有时候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你也要学会避开别人的提问。

    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他回避问题的本领简直令了解他的人想大喊一声“太妙了”。例如,如果有人问他:“你可曾凑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气氛呢?

    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纯粹文学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真高明。

    另外,当你想指出别人某些缺点的时候,最好也不要直接地说出来,而要避开问题的关键改换一种方式来表达。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兴致很大。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还每画完一幅作品,都要在厅堂内展出示众,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轻则挨打,重则流放他乡。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又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

    “你来说说看。”

    那人战战兢兢地说:

    “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怕什么?”

    那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我老爷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那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那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那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那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那人:“风又怕墙。”

    县官:“墙怕付‘么?”

    那人:“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那人:“老鼠最怕它!”那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新来的差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从容周旋,借题发挥,绕弯子似地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巧妙回避不宜直言的问题,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借助事实说话,也可以含糊其辞,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时候,利用“模糊”语言让你的表意更有“弹性”。

    7。该推脱时就推脱

    ——不要轻易承诺的技巧

    当同事或亲友托你办某事时,当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请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至少也要冷静一分钟,在大脑中转一个圈,考虑这件事自己能不能办得到、办得好。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然后再把话说出口。

    最好不要轻率地对朋友做出许诺,而是要三思而后行。尽量不说“这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了”之类的话,给自己留一点余地。顺口的承诺,只是一条会勒紧自己脖子的绳索。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他们的承诺很轻率,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余地,结果使许下的诺言不能实现。

    某高校一个系主任,向本系的青年教师许诺说,要让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的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他又不愿意把情况告诉系里的教师,只对他们说:“放心,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

    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一钱不值。甚至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既在系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跟前失去了好感。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你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的事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你轻易承诺下来,会给自己以后的行动增加困难,对方因为你现在的承诺而导致将来的失望。所以,即使是自己能办的事,也不要轻易承诺,不然一旦遇上某种变故,让本来能办成的事没能办成,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以采取延缓性承诺。

    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可以这么说:“要是年终结算,公司经济效益好,公司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承诺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人情人理。

    对不是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承诺。

    如果你所做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求助别人帮忙,那么你在承诺中可附带一定的限制。

    比如:你承诺帮朋友办理家属落户的问题,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符合有关政策”等对承诺的内容做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也要求别人),真是一石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