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

长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说话到位事半功倍最新章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鸡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声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别人称她“小师傅”呢?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礼仪看起来好像简单,但处理不好则会耽误大事。三国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向曹操献了一计,致使袁绍失败,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进冀城城门时一句“阿瞒,汝不得我,焉得人此门?”为自己掘好了墓坑。所以,有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他再次以“汝等无我安得人此门”时,被许褚怒而杀之了。并且将其人头献给了曹操。虽然曹操深责许褚,但从许褚献头时所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的理由看,不能不说许攸是死于曹操之手,因为只是其对许褚“无礼”是不可能被随便杀之的,最起码曹操有默许之嫌。可见礼与无礼有生死之别。

    中国是礼仪之邦,说话办事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礼貌举止有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据说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

    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无疑处于一个“求人”的地位,她能靠一句话而求人成,聪明之处正在于以一个“礼”字把对方架在了很高的位置:他应该休息,而且他是个好人,因为如果他不“睡”了,他会主动让给你的。显然,一个再无礼的人面对这样的礼貌也不会无动于衷。

    谁都愿意听顺耳话,何况是在被人求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在求人办事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5。说话不怕驳面子

    ——求人办事硬往上贴的技巧

    既然是求人,不可能你说什么人家听什么,难免有驳你面子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一点厚脸皮。

    有这么一位朋友,去找别人办事,拿出烟来递给对方,对方拒绝了,他便一下子失去了托他办事的信心。这样是不行的,这样的心态什么事也办不成。俗话说,张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见硬就退是求人办事的大忌。有道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想当乞丐又不想张口,有几个这样的人,愿意主动地把好处让给你?要是真有那样的事倒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他的动机了。所以我们说,要想求人应该有张厚脸皮。如上例所说,对方不要你的烟,可能是因为怕你找他去办事,所以才拒绝的。但话说回来,你应该这样想才对,对方不要你的烟,并不等于你不找他去办事,尽管他用这种办法让你求他的念头降了温,但俗话说,让到是礼,你同他却一直是处在同一个高度上讲话。虽说求人三分短,但刘备尚能三顾茅庐,你比刘备如何?更何况不图二分利,不起大五更。如果你决定求人,对方一时不能合作,你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申请、反复渲染、反复强调,那么就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宋朝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是个性格坚韧的人。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两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般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绫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不得不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您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紧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人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很为感动。

    另外,平常说话办事中还有一种较好的办法,叫“泡蘑菇”,也属这个范畴。就是不管对方答应不答应,采取不软不硬的蘑菇战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不怕对方不高兴,在保证对方不发怒的前提下,让对方在无可奈何中答应自己的要求。但使用这种方法要适度,就是说想“泡蘑菇”,不仅要能“泡”,还要会‘‘泡”。换言之,“泡”,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硬和人家耍无赖,而是要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影响对方、感化对方,促进事态向好的方向转化。

    某市保险公司张科长到一个乡开展保险业务,因群众对保险工作性质不

    了解、怕吃亏,不愿参加,其中村长最为固执。张科长决心攻下这个堡垒,

    他天天跑几十里去向他们宣传、动员,村长怕见他,就躲着走。一次听说村

    长到几十里外的邻县亲戚家帮助盖房,他骑车追了去,车子一放,袖子一挽

    就干活。干完活还和村长磨。

    为了找一个长谈的时机,张科长干脆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赶到村里,在村长家门外一站两个钟头,村长起床开门愣住了,见张科长淋得像落汤鸡,便一把将他拉进屋里说:“张科长,你就别‘泡’了,我们参加还不成吗?你这种精神头,就是‘上帝’也得举手投降!”

    村长这个堡垒一攻破,这个村参加保险工作的局面就打开了。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认识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但需说明的是‘‘厚脸皮”绝不是不要脸,所以不管“泡”也好,还是

    “厚”也好,都要有度,度是办事成功的标尺。

    6。东攀西靠好成事儿

    ——求人办事攀关系的说话技巧

    常言道:是亲三分向,是火热其灰。早认识一天就会比陌生人强得多。更何况大凡彼此认亲者都有认亲的纽带,而这种纽带最起码的条件便是志同道合,不然这种亲便攀不成。如三国的刘关张,就应数这一类。是共同志向的纽带把他们连在一起。然而攀亲只是扩大力量或巴结权贵的一种手段,刘备的称号为刘皇叔,说开了也只是拉大旗做虎皮,为自己撑门面而已。

    其实,利用缘情,巧于攀亲,达到为自己办事的目的,并不是当今社会的产物。民国大军阀曹锟的最初发迹就是靠千方百计攀亲爬上去的。

    清廷批准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后,曹锟投入袁世凯的帐下。此时袁已成为慈禧太后十分倚重的人物,曹锟只当了一个小小的管带。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升迁,非得依靠袁世凯不行,曹锟庆幸自己以前东游西走的贩布生涯,在那个时候,他已学会了一套善于吹拍、见风使舵的本领。可光会拍马还不行,苦于没有见袁世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