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童1

长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说话到位事半功倍最新章节!

    对上司会说分寸话

    上司对于工作着的人来说是躲不开的人,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的上司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必须跟他打交道。与上司打交道要想获得他的赏识,就要尽量取悦他,那些故意跟上司对着干,在上司面前说话不管深浅的人,其职业生涯注定要失败。其实在上司面前说话得当也并不是件特别难做到的事情,只要把握好分寸就行了。

    1。幽默话有神奇的效果

    ——上司面前说幽默话的技巧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晚辈怪长辈偏心;下属怪上司只心疼心腹;业务员怪老板只看重主管…···一味地认定是对方不能一碗水端平,似乎很少有人会检讨一下,为什么那些人会讨人喜欢,让人疼。或许就是因为那些人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才会受到不一样的对待啊!又何必愤愤不平地嚷嚷呢?

    与其让不平衡的心态跟着自己走一生,何不尝试改变一下,看看是否也。像别人一样找到了春天!

    既然话通常不是对着自己说的,那么就得看看对方脸色,再适当的表达,才不会出错。当别人烦躁的时候,却凑上去嘀嘀咕咕;或是人家正兴高采烈,却一不小心浇他一头冷水,都是太不知趣了。当然,如果想让对方同意自己的想法,更是要看看对方的脸色,再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所以,看人脸色过日子没什么不对,反而那些从来不去管别人感觉的人,才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腰杆子一向颇直的刘罗锅就是一个例子,他能力强、有原则,沟通起来机灵得很,让乾隆皇帝不宠爱他都不行。

    有一回宰相刘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说:“唉!时光过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喽!”

    刘墉看看皇帝一脸的感伤,于是说:“皇上您还年轻哩!”“我今年45岁,属马的,不年轻啦!”乾隆摇摇头,接着看了一眼刘墉问,“你今年多大岁数啦?”

    刘墉毕恭毕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岁,是属驴的。”

    乾隆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我45岁属马,你45岁怎么会属驴呢?”

    “回皇上,皇上属了马,为臣怎敢也属马呢?只好属驴喽!”刘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个伶牙俐齿的刘罗锅!”皇上抚掌大笑,一脸的阴霾尽失。

    一个善于说顺耳话的人,一定善体人意,机灵乖巧。能了解对方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什么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是一种天赋,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敏感,能很轻易地看出别人的情绪反应。拥有这种知己知彼的能力,做起事情来就容易百战百胜。所以这是一种沟通上的优势,有了这种优势,沟通时就轻松多了。

    通过观察,可以洞察先机,知道对方的想法,就算觉察对方有不同的意见,心里也有数,可以在心里有所准备,事先化解;也可以针对别人的反应,妥善安排自己的进退应对,依照对方的反应,适时给予鼓励赞美,把话说在适当时机,刚好说进对方的心坎里;发现对方不悦,临时刹车,避免沟通恶化,事情就不会搞砸了;随时留心对方的脸色,适可而止地指责,让对方有个台阶下。这样的沟通,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还能不顺畅吗?

    虽说说顺耳话是一种天赋,其实也是可以学习的,怎么学呢?

    例如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慢半拍,仔细看看对方的表情,判断一下自己的这句话会引起什么反应。

    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出了问题: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地说出事件,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等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

    上司传唤时说:“我马上处理。”冷静、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上司直觉地认为你是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

    表现出团队精神时说:“莎拉的主意真不错!”莎拉想出了一个连上司都赞赏的绝妙点子,趁着上司听到的时刻说出本句型,做一个不忌妒同事的部属,会让上司觉得你本性善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闪避你不知道的事时说:“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三点以前给你答复好吗?,,当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作答时,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可利用本句型暂时解危,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2。公开场合别触犯上司的尊严

    ——给上司留面子的说话技巧

    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这种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又扎根于伦理型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根深蒂固,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好面子,其实就是要做到一团和气,要“和为贵”。人人头上有青天,各自相安无事,自然皆大欢喜。这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整合全社会的一个独特方式。从中国人在饭馆争着付钱到婚娶喜宴上的“见面礼”,无不透露出中国人的“面子’’哲学。因此,就中国的传统而言,在公共场合,都是比较注意面子的,不但给别人面子,自己也要争面子。

    这种‘‘面子’’哲学的另一面便是,除非迫不得已,绝不首先撕破面子。即使是对手,心里已藏满刻骨仇恨,并且毒计连篇,表面上却依然面带微笑。而一旦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不给别人面子,这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具有相当的敌意了,甚至是发出挑战的信号。因为在逻辑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推论,即首先撕破了面子,那就肯定是出于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胁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气而不得不发。

    领导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即使这种“面子”哲学是错的,但在中国这种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国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模式,得出相似结论。

    在领导的眼里,如果自己的下属在公开场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丢了面子,那么这个下属肯定是对自己抱有敌意或成见,甚至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公开发难。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们都喜欢喜欢他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这样,在公开场合不给领导留面子的结果便是,领导要么给予以牙还牙的还击,通过行使权威来找回面子,要么便怀恨在心,以秋后算账的方式慢慢报复。

    这种结果,自然是下属在提出批评和意见时所不愿看到的,也违背了他的初衷。

    领导十分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的形象,特别是在其他领导或者众多下属在场的时候,这绝不仅仅是因为有个文化的潜意识在作祟,更是在于领导从行使权力的角度出发,维护自己权威的需要。这种需要因受到公开的检验而变得更加强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如果下级的意见使领导感到难堪,即使他是出于善意的愿望,即使他的确是“对事不对人”,其结果却必然是一样的:使领导的威信受到损害,自尊受到伤害。

    威信受到损害,便会使权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损失。它影响到领导在今后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方面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因为人们不禁要问,他说的是否都对呢?是否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样,下级在执行中便多了几分疑虑,这必然会降低领导权力的有效性。因为服从越多,权力的效果就会越好。行使权力必须要以有效的服从为前提;没有服从,权力就会空有其名。

    自尊受到伤害,是最伤人感情的,因为它触动了人最为敏感的地带,挫伤了“人之所以为之”的信条。在公开场合丢面子,这说明领导正在失去对下级的有效控制,于是,人们不禁对他个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产生了怀疑。因此,无论是谁身处此境,最先的反应肯定是怒火中烧,而不是理智地对意见内容进行合理性分析。那么,此后的一系列举动肯定都是很情绪化的。即使他很有面子、很得体地将这件事掩饰过去,情感上的愤怒依然是存在时,这个阴影将会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没,使你在后来饱尝麻烦,悔恨不已。

    因此,当一领导当众受到下属的伤害,丢了面子,即使当场不便发作,日后也会有所记恨,甚至予以报复。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可能还会有其他人会当庭责难,使他下不了台。“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的道理正是缘由此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