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沸腾

一路灯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穿越之落宝金钱最新章节!

    “入学须知:

    在全国人民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深入揭批“四#帮”的大好形势下,经过我校统一招生,你被录取到我校学习,我们满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表示热烈欢迎!

    凡我校录取的学生……

    ……

    新生报到时必须带户口迁移证和油粮关系转移证及商品供应关系……”

    录取通知书被大声的念出,惹来围着的人连声羡慕祝贺。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弄明白了说的是什么,但“户口”“油粮”“商品关系”这几个关键字还是被轻易的捕捉到了。

    消息灵通的人还会向周围人普及,这是有了城市户口要吃商品粮了,听说上学不要钱还给补贴,出来就安排工作云云。

    其他人一听,额滴个乖乖!这是麻雀变凤凰——翻了天啦!

    再看这份薄薄的电报目光就不一样了:对于城里人,户口什么无所谓,关键的是工作,彻底告别满手的油漆走向笔墨纸香。对于知青,这就是返城的火车票,在推荐招工无望的时候唯一的曙光,更不要提光明的前途了。而真正感到震撼的是农村学子,城市户口、商品关系、安排工作,这些都是从前梦寐以求却不敢想象的,就像挂在空中的金苹果,虽然考前就幻想过但只有真正拿到手才会明了其中的兴奋和激动。

    “唉!我家那个缺德玩意儿,早该让他也去考的,结果死活不愿意……”

    看到拿着录取书抱头痛哭的人家,羡慕者后悔不已。

    “得了吧!你家那小子也就上过几年小学,就别丢人现眼了,没看咱村这么多人都没考上吗?这都是百里挑一的。”

    百里挑一不至于但五十挑一还是差不多的,这一届应考人数570万,录取27万,大致27:1。但由于农村城市教育差别,在农村很多地方一个公社也就一两个被录取的。要知道大家基础都一般,城市还有抢购不到复习书的更何况农村呢?而交通不便的农村想要“蹭课”“交流”就更难了。

    大槐村张家这时人声沸腾,喜气洋洋。等待了一个多月,元旦过后终于等来了录取书,这让张家一家后很喜悦。

    这时已经是一月下旬,里过年也没几天了,为了这场喜事张叔大手一挥办了酒席,虽然只是过冬的白菜粉条杀猪菜但也极丰盛了。来贺的人也有分寸,多多少少上份礼钱,毕竟谁知道上大学会有多少花销。

    各种转关系办签字的事总算在年前弄好了,林安雅看着院子里热闹的场面独自生出一份伤感,她已经决定年前赶回家里聚团圆年了。

    转眼来到这里两年半,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如今一别不知几年才会再见。初来乍到穿到这里的自己忐忑不安的来了下乡,这里安稳简单的生活向流水一般拂过,正是这样淳朴的人和物安抚了经历骤变的自己,也让自己渐渐融进了这个时代。

    “傻丫头,干站着呆什么呢?还不赶紧过来!”干妈有力的呼喊声传来。

    “什么傻?人都大学生了几个能比得上的,他婶子我说你是啥时候烧对香了,两个闺女都成了大学生,以后要享女儿福了。”

    林安雅倒是知道干妈这不是发什么脾气,而是怕她抹不开面子亏了去,偷偷塞了碗菜就把她赶回了屋里,拨开一看,果然是藏了不少肥肉的“干货”。

    记得他是最爱吃肥肉的了,以前“改善”的时候自己总是嫌弃肥肉太油,他就会乐呵呵毫不嫌弃的夹过去,再把瘦肉给自己。很多不经意的小片段居然在这时候浮现,原来不是想忘就能忘记……

    今天张家这样的大日子他也没来,以往和二哥都是形影不离的,这让林安雅想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期盼见他一面还是就此陌路无闻。

    尤其是在看到张秀儿的成功后,她甚至想当初让张志刚也重新学习会不会两人就有了一起上学的机会。但理智也清楚,他们是不一样的,就连张国栋拿起书都说看不进去,张国梁和张志刚这样的只是识字的层次就更没希望了。

    时间不停留,三天后大哥林向国就来接妹子了。隔壁县占了有高中的优势上榜人数更多,林大哥赫然榜上有名。

    “不送了,不用送了,快回吧!”林安雅一再劝阻送别的人,张秀儿忍不住抱着她哭起来。

    “记得回来看看,家里都念着你呢!”

    “干妈给你包的大饼记得路上吃……”干妈可以絮絮叨叨的嘱咐,张叔却只是巴巴的看着。

    来送别的都是亲近的几家,知青院儿的几个大姐也都到了,李丽芳王淑兰几个知青收到录取书就急急忙忙收拾行李踏上返城车,只留下了家里的地址和报考大学系别的消息。

    王淑兰去了上海复大,中文系。李丽芳差一点儿留在省里的工大和张秀儿一起,一个是新闻系一个是历史系。

    按说张秀儿的底子是比不上两人的,林安雅在帮她选志愿的时候第四个填了要分最低的隔壁省的农大,没想到老实人发狠起来这么凶,进了第三志愿的省大。

    分别时不舍总是很多的,但总要含泪挥手。两人坐上前往省里的火车,“咣当,咣当”驶向了家的方向。犹豫开学太匆忙,大嫂许倩和侄女还留在娘家,这样更方便些。

    而被高考点燃的热情并不因几人的离开冷却,反而愈加火热沸腾。

    半年后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开始备战,第一次失利的考生少有放弃的,有过一次的经验比其他人总要占优势。没有参加第一次考试的也有想头,某某村的谁谁谁还不如我,居然瞎猫撞上死耗子考上了,要是我当时也去了还有他什么事?

    哪怕明眼人都看到录取率有多小,但成功的果实太美丽,实在无法放弃。想要城市户口?想要吃商品粮?想要安排工作?想要分房分福利?那就?去考吧!上天下地就在眼前。

    这样的躁动在农村是更明显的,因为这次考试还有很多“调剂生”,其实就是专科,在城里工人看来还不如留在厂里好,而在农村看来都是不错的。,这样一来便更加积极。

    儿子想考,给钱!

    女婿想考,支持!

    拿出赶英超美的革命精神,一切困难险阻都是纸老虎!

    而在这波高考风波下,“大返城”的潮流已经涌动。随着文件的下发,回城的机会不止限于招工、参军、高考等几条路子,病返、伤返各种容易些的选择出现。

    机会与伤害同在!

    选择在不停的摇摆!

    ;